Home

Mit_Danmark

Contact

Mit Danmark  

Yan’s Writings About Denmark - Content

 

A Parrot & The Fairy-tale Language

En Papegøje og Eventyr Sproget

小桥向小小讨教挪威语的问题,我上去讨论”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问题“的时候看见。

 

小小答桥答得详细,但是还是说别学。我也是被大家一遍遍地劝说别学---因为不实用。但是鉴于我从来不是一个实用的人的人生历史,对于这种劝说自然丝毫不理。

 

如果人人都有权力吹点小牛,那么我会实话实说:我的丹麦语曾经讲的和本地人差不多。在我的青春年华我贡献出整整一年的时间泡在丹麦语里面,每天十五六个小时。十分有幸的是,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丹麦有名的语言学家。她后来进宫去教王妃,我和这个香港来的王妃分享同样的老师。现在我艰难地回答小小的挪威语留条,不敢相信上面所述是曾经的事实。

 

“怕怕膏药”是我对丹麦语"鹦鹉"(Papegøje = Parrot)一词的音译(戏译),就是大观园里面老婆子们讨厌的 “巧嘴的八哥儿”。

 

今天对镜我看我的嘴巴,迷惑它曾是被称作正统哥本哈根口音的"怕怕膏药"。

 

是的,即使丹麦那么小,口音也是多得可以大家都听不懂。

 

秋天下雨的时候,我看见雨丝斜斜地趟过盖住我的童话般小屋的天窗。我刚搬进来的时候,房东买好的一盆黄色的菊花在这个美丽的天窗下静静地等我。房东的白发,盘起一个高高的髻。

 

秋雨的长夜我美丽的老房东----三十年代的哥本哈根大学英法文学硕士----就在这展灯下仔细给我做丹麦文教材。还记得她的小叔子(先生的弟弟)---这个丹麦的权威语言学家,被我当时的破丹麦语逼得胡说八道的样子。我就是用这种方式学的丹麦文:学一个,利马用一个。绝对的现学现用, 活学活用。

 

夏天我躺在花园里拼命要把我被称作“富强粉白馒头”一般的皮肤晒黑的时候,苹果一个个地落在我的身边,砸到我的身上,又砸我的头......当一个苹果砸了牛顿的头,万有引力定律被激发了;安徒生也是这样闻着青草的气息,边听蟋蟀对话,边写童话......然而这么多苹果砸头,我被砸得昏昏欲睡了.....

 

在半梦半醒之间,我听见房东喊: "石头!你是穿一件式的泳装,还是两件的??"------"一件的!" 我朝窗边的她回喊......房东放心地回屋了。但是她忘了,在丹麦的一件式对于年轻女孩来说,可以只是短裤的“一件”。

 

小小说桥:“最好别学挪威语,才450万人说它,超级的小语种加罗嗦难学。有用的着挪威语的地方,我和石头都会当仁不让滴”。倒是奇怪小小能听懂瑞典语,但是看不懂,而我是看得懂瑞典语,却是一句也不会听。北欧三国语言都很接近,他们三个国家的人互相沟通基本没问题。但是我和我金发的瑞典导师呆了四年,还是一句瑞典语也听不懂。最后我揣着她的推荐信,到美国来了。

 

现在我翻阅我收藏的一部一百零三年的安徒生童话选,丹麦语把我和安徒生的灵魂联在一起。

 

这些童话用丹麦原文读极富音乐感,经常押韵。 我的手指仔细翻过看尽一百多年沧桑的黄碎的每一页,仿佛觉得自己又走在了哥本哈根的青石板街上。

 

在那个青春的时候,我披着一头长长的大波浪的黑发,现在梦中的我依然如是。

 

的确,“时间不可能永远站在你这边”。 

 

安徒生的作品是全球几十亿人都曾经读过的童话,但是能用丹麦原文享受的中国女孩有几个?

 

一想到这儿, 我不禁偷着笑了。

 

 

  

 

 

GOD JUL OG GODT NYTÅR!

祝愿各位圣诞快乐,幸福平安

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!


"The Little Match Girl"
 (Danish: Den Lille Pige med Svovlstikkerne)
Page one and two

卖火柴的小女孩-第一页, 第二页
The 104-year old H C Andersen's fairytale I collected...

丹麦苹果树的照片:

...... "Aarhus这地方盛产苹果,家家花园里少不了种几棵苹果树。秋天一到,枝头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美色美味,掉在地上的也为数不少,但还从没见过有人捡起来吃。好心的人家会把自家吃不完的苹果堆放在门口,供路人随便拿回去品尝。但可恶的是即使在BAZAR那样的廉价商店10克郎也只能买到十个沙果大小的苹果,商人们就知道黑心赚取没有花园之人口袋里的钱。"......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丹麦第十八怪:苹果遍地无人睬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c450bd30100atlf.html#cmt_814974